宝宝的语言沟通发育达标了吗?这样做出临床判断

作者:王小舟

在儿童保健临床工作中,有哪些工具/方法能够辅助临床专业人士初步判断0-3岁婴幼儿是否可能面临语言发育迟缓?


 

①通过了解儿童语言里程碑,判断孩子是否表现出语言发育迟缓的预警现象,例如[1]:

一岁的儿童还没有讲出有意义的第一个词(比如,“妈妈”,又比如“要”)

两岁的儿童还没有50个词的词汇量,还没有开始把两个词放在一起(比如,“要饼干”,“爸爸抱”)

三岁的儿童还没有开始出现三个词的简单句子(比如,“爸爸开车”,“妈妈拿苹果”)

 

②使用经信效度科研检验的语言筛查工具:

 

    近期,19个月的小梦和24个月的小明在当地妇幼保健院例行体检时,接受了全面的婴幼儿语言沟通筛查——DREAM-IT-S梦想筛查(由儿童的主要看护人以家长问卷的测评形式完成)。

 

小梦,19个月女孩

 

我们来了解一下小梦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小梦能够指认“眼睛”、“鼻子”、“嘴巴”,能理解5个左右常用动词如“跑”、“跳”、“吃”等,在家长提示或重复下可以完成简单的一步指令。她可以有意识地说出“妈妈”、“爸爸”、“要”。小梦有需求时会主动沟通,主要通过拉着家长用手指的方式,并配合“要”或者“啊啊啊”的发音,家长反映这样基本能够满足小梦大多数的需求表达。她喜欢和家人一起做游戏,但对其他的成人和孩子都比较怕生。她喜欢玩一些因果类的玩具,例如:弹簧小人按一下就弹跳起来。

 

与同龄人相比,小梦是否面临语言发育落后?仅仅通过里程碑和预警症较难准确判断。专业人士使用DREAM-IT-S筛查后,由于筛查工具是基于常模数据,可以将小梦的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社交沟通和认知玩耍技能与同龄人应该掌握的技能的常模进行对比。根据DREAM-IT-S梦想筛查,小梦没有通过筛查,面临语言发育迟缓风险。

 

小明,24个月男孩

 

我们来了解一下小明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小明能指认出大多数衣物名称和身体部位,也能听懂两步相关的指令,比如“去房间里把杯子拿出来”。一岁时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目前,小明的语言表达以名词和动词为主,比如“车车”、“狗”、“拿”等。除此之外,小明也能表达5个左右双词组合,比如“我要”、“不吃”。小明的主动沟通欲望比较强,想吃什么、玩什么会开口要,口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时会加入很多肢体语言。妈妈不开心时,小明会主动过来抱抱妈妈。平时喜欢和大人、小伙伴一起玩。他喜欢玩捉迷藏、你追我跑、来回推车等游戏,也爱玩一些假扮类游戏,例如:妈妈拿出玩具厨具和食物,小明会假装切菜、炒菜和吃菜。

 

与同龄人相比,小明是否面临语言发育落后?超过两岁的儿童需要掌握的语言和沟通技能更为复杂和多元,仅仅通过里程碑和预警症可能更加难以做出准确的临床判断。专业人士使用DREAM-IT-S筛查后,由于筛查工具是基于常模数据的,可以将小明的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社交沟通和认知玩耍技能与同龄人应该掌握的技能的常模进行对比。根据DREAM-IT-S梦想筛查,小明通过了筛查。然而,筛查结果显示小明的早期语言沟通各个能区发育不均衡。特别是他的 “语言表达”能力处于同龄人的“第一个台阶”,落后于同龄人。


 

里程碑和预警症很简洁,临床问诊时很方便使用,适合作为专业人士初步的判断标准,也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初筛方法。相对于语言发育里程碑和预警症,有针对性的语言沟通筛查测试内容更细和全面,同时筛查测试是基于常模数据。在儿童保健或早期教育的工作中,详细问诊的时间有限时,语言沟通筛查工具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语言沟通问题。
        
         

 那么,临床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沟通筛查工具呢?我们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判断的标准:有些筛查工具虽然快速,但是筛查并没有经过信度和效度的科学检验。只有经过了严格信效度科研检验,相关科研数据均达到临床标准的筛查工具,才能在临床上辅助专业人士做出循证的决策。也只有经过信效度科研检验的工具,筛查有统一标准,且筛查结果是尽量不受测试人影响的。

 

全面

语言的早期发育涉及到孩子发育的方方面面。它包含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同时又与孩子的沟通、认知、游戏、模仿等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语言沟通筛查需要全面筛查孩子的各项相关能力。 


开展家长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学习家庭互动干预技巧

孩子的语言发育进步离不开专业人士的评估和指导,更离不开家长的日常支持。家长是孩子无处不在的“家庭治疗师”。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是孩子信任和依赖的人。如果家长能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科学的家庭互动干预技巧,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和孩子的互动游戏中,那么“语言干预”的频率会大幅提高,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对于面临语言落后风险的儿童,在语言发育早期(3岁前)接受针对性干预的好处比比皆是。

 

首先,大量询证科研表明:干预越早,效果越好。这一结论和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息息相关:大多数大脑结构在3岁之前就已经发育成熟,因此,家长在孩子三岁前有针对性地提高家庭语言互动的质和量,大大有利于孩子大脑语言区域的发展。

 

其次,临床科研显示,干预越早,家长在干预上的长期花费和投入越少。同时,早期干预能更早地帮助孩子做好社交和学习的准备,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融入集体。更重要的是,由于3岁前儿童的语言干预通常是由专业人士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更有效的家庭互动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些标杆机构即将率先开展儿童语言发展家庭培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首都儿科研究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集团佑佑宝贝儿童医院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卓正医疗

      

 

[1] 刘雪曼. 专家笔谈—儿童语言障碍与语言评估[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9,3(17):181-185

 

[2] Lipkin, P. H., & Macias, M. M. (2020). Promoting Optimal Development: Identifyi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Through Developmental Surveillance and Screening. Pediatrics, 145(1). doi: 10.1542/peds.2019-344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2019). 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