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专区】儿童语言评估与诊断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Q1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

 

A1狭义上来说,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患有特定性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需要安排孩子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

 

什么是特定性语言障碍呢?简单而言,如果孩子其他各方面都发育正常,并不患有任何其他发育障碍或精神疾病(如听力障碍、自闭症、智力障碍等),而只有语言习得落后于正常发育的同龄人,那么他可能患有特定性语言障碍。特定性语言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之一,根据权威研究,大约有7%-8%的学龄前儿童患有这一发育障碍[1]。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如下预警现象,家长们需要引起注意,通过为孩子安排适龄的语言筛查和评估了解孩子的语言发育情况,同时开展科学的家庭训练,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一岁的儿童还没有讲出真正的第一个词(比如,“妈妈”,“要”);

●两岁的儿童还没有50个词的词汇量,还没有开始把两个词放在一起(比如,“要饼干”,“爸爸抱”);

●三岁的儿童还没有开始出现三个词的简单句子(比如,“爸爸开车车”,“妈妈拿苹果”)。

 

此外,语言问题还可能引发孩子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或导致孩子阅读与学习困难等。据统计,所有面临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龄儿童中,80%左右同时患有语言障碍[2]。面临语言问题的孩子往往由于听不懂或读不懂老师和家长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指令,而显得“不听话”,“不遵守纪律”,或是由于不能与他人有效地沟通,而表现出多动冲动、脾气暴躁或性格忧郁内向、不合群,也往往由于语言能力落后于同龄人而面临阅读和学习障碍。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情绪与学习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语言。因此,所有表现出情绪、行为和学习问题的儿童,均需要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

 

广义上来说,儿童语言障碍往往与其他发育障碍和精神疾病,如听力障碍、自闭症、智力障碍、多动症、唐氏综合征、脑瘫等同时发生。如果孩子已经确诊为以上或其他相关发育障碍,家长则需定期安排孩子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和个体化的语言康复,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发挥沟通潜能。

 

除上述情况之外,由于在学龄前儿童中,儿童语言障碍常常与儿童语音障碍并存[3-5],面临语音障碍的儿童也同样需要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

 

语音障碍指儿童在发育中或者发育完成后,清楚、流利地发音说话的能力严重落后于同龄人。根据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的定义[6-8],功能性构音障碍、音韵障碍、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口吃、语言失用症、声带/声线障碍都是语音障碍的常见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在学习语言和构音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发展性的发音错误(Developmental speech errors),导致说话不清晰,这是正常的。儿童两岁以前的语言通常只有家长或熟悉的人才能听懂。到四岁左右,他们的说话清晰度会大大提高 [9],足以令陌生人听懂。所以如果到四岁或以上的孩子仍然面临语音和语畅问题,家长需要安排孩子接受全面的语音和语言诊断。

     

Q2全面的儿童语言评估包括哪些流程?

      

A2首先要指出,全面的语言评估通常是全面的儿童发育评估中的一环,而为孩子进行语言评估的儿科医生或言语-语言治疗师则是跨专业诊疗团队(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 IPP)的其中一员。在跨专业诊疗团队的模式下,当儿科医生或其他专科医生在为孩子进行整体发育、听力、智力、运动功能等诊断后,怀疑孩子患有语言障碍时,就会转介孩子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同理,当进行语言评估的儿科医生或治疗师发现孩子出现语言以外的问题,也会转介给其他相关的医疗专科。跨专业诊疗团队的合作模式有其必要性,因为语言障碍常常与其他发展障碍一并出现,需要多专业的介入,才能为孩子提供全面的筛查诊断。 

 

一个全面的语言评估包括几大部份:

  •     相关病史

  •     出生史和病历

  •     家族的语言障碍历史

  •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的担忧

  •     听力检查 

    口部肌质检查(Oral Mechanism Examination)—检查孩子是否由于构音器官和口部动作协调能力异常 而出现构音异常。若孩子的构音器官和口部动作协调能力都属正常,则很可能是由于脑部处理语言讯息时出现问题,导致孩子运用了错误的构音方法。

    标准化 (Standardized)和非标准化(Non-standardized)语言评估—全面诊断孩子的语言发展进程

     

Q3什么是标准化语言评估和非标准化语言评估?为什么需要将二者结合?

  

A3在鉴定诊断孩子是否有语言障碍或语言发育迟缓的过程中,语言治疗师往往会根据家长的担忧和疑虑、孩子的年龄及性格、孩子表现出的语言特征和迟缓程度,和其他相关的诊断结果(比如孩子是否有听力或者认知障碍)来选择诊断工具和测试。诊断工具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标准化语言评估和非标准化语言评估。

 

标准化评估使用的是较为正式的测试诊断工具,具备如下这些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学术研究来建立测试的可靠性(包括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这两项指标主要用于验证一个测试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受试者的水平);

 

2、具备大样本的受试者测试数据来建立常模(测试结果的参照依据),可以根据参照依据来详细对比受试者和同年龄儿童的语言能力;

 

3、有固定的测试题和测试过程,操作测试的医生或治疗师必须按照测试指定的流程操作。

 

标准化评估是全面语言评估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最科学、客观的依据。

临床上,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特定性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1、儿童在不同的语言领域内(听说读写)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皆有长期困难,障碍常包括低词汇量、牵强的组词组句能力,叙事、对话困难;

 

2、儿童语言能力“大幅度地、可量化地”低于同龄儿童语言水平,并导致儿童无法正常社交、和他人无法正常交流、无法跟上课业或学习知识;

障碍初发于儿童发育早期;

 

3、语言障碍并非由听力或其他感官损伤、神经运动系统障碍、或者其他精神类障碍引起。在科研领域,该诊断也被称之为特定性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如果孩子满足以上诊断标准,将被确诊为特定性语言障碍。那么,如何判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否“大幅度地、可量化地”低于同龄人的水平能?标准化的语言评估结果是医生和治疗师做出科学判断的主要依据。在儿童语言诊断康复较为成熟发达的国家(如北美和西欧国家),标准化评估因其科学、准确的诊断结果被列为医保报销体系中的衡量标准。

 

标准化语言评估的测试程序和计分标准统一,测试结果以标准分的形式呈现,孩子的整体和各语言单项的得分一目了然。由于标准化评估是基于特定国家或地区(比如中国大陆)儿童语言发育的常模建立的,并且经过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医生、治疗师和家长均可以通过孩子各项语言的标准分是否低于正常范围,来判断孩子的总体和单项语言能力是否“大幅度地”落后于同龄人。很多标准化测试都会细分成几个单项,比如中国大陆首个诊断性儿童语言标准化测试“梦想语言评估DREAM-C”,包括总体语言能力、听力理解、语言表达、句法和语义等部分。通过孩子在各个单项上的得分,医生、治疗师和家长可以精准地了解孩子语言发展中的长处和弱点,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诊断孩子具体的语言障碍类型,也能够指导治疗师和家长开展最适合孩子语言发育特点的康复治疗。

 

除标准化评估之外,儿科医生或言语-语言治疗师在为孩子进行语言评估时,通常也会运用非标准化语言评估。这一类的评估工具,顾名思义并没有经历过正式的标准化过程,不具备大样本对比数据以及参照依据,但非标准化评估可以对标准化评估进行补充,提供更多关于孩子语言能力的信息。家长问卷、量表、语言样本采集、观察分析都是常见的非标准化评估形式。这些评估工具灵活度较高,治疗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特殊需求或是语言特征选择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测试。比如,家长问卷可以用于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情况、孩子的语言障碍对他和同龄人社交的影响,或是家长眼中的语言障碍严重程度。观察年幼孩子和家长互动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的认知能力、玩耍能力、个性偏好,这些信息能帮助治疗师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在诊断过程中,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语言评估相辅相成,将两者结合才能获取较全面的信息。

 

为了保证孩子接受的语言评估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孩子全面的语言能力,家长们在为孩子安排语言评估时,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将接受标准化评估,非标准化评估,还是二者结合?

 

如果孩子将接受标准化评估,则需要了解:

 

●该评估是不是普通话评估?——由其他语言翻译而成的评估工具,由于语言之间词汇、语法、句法的不同,评估结果可能产生偏差。

 

●该评估是不是根据中国大陆儿童语言发育常模建立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的常模无法准确地反映中国大陆儿童的语言发展进程。

 

●该评估工具推出的时间——由于语言是不断演化的,语言评估工具也需与时俱进,才能准确地反映儿童当前的语言能力。     

     

Q4如果孩子在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后,被诊断为语言障碍,家长应该如何做?

    

A4在孩子被诊断为语言障碍后,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语言治疗机构、康复中心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治疗(小年龄儿童通常以家长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开展家庭训练为主)。大量科研结果表明,及时的语言干预治疗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发挥他们的沟通潜能[10-12]。

 

治疗师主导的语言治疗通常一周一到两次,每次30-60分钟不等。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言语-语言治疗师参与孩子语言康复治疗。很多学术研究以及业内学者都呼吁家长积极参与治疗,学习一些简单的促进语言发展的技巧,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取得进步[13-14]。比如家长可以设定每天或者是每周固定的阅读时间,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互动性阅读,帮助提升孩子的词汇量,促进他们的读写发展 [8-9]。此外,孩子接受干预治疗之后,家长和治疗师也需定期(每3-6个月)安排孩子接受全面的语言评估来跟踪康复进展。


参考文献


[1] Tomblin JB, Records NL, Zhang X. A system for the diagnosis of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in kindergarten children.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1996;39:1284–1294.

 

[2] A Hollo, JH Wehby, RM Oliver (2012). Unidentified language deficits in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Exceptional Children 80 (2), 169-186

 

[3] Sices, L., Taylor, H. G., Freebairn, L., Hansen, A., & Lewis, B.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sound disorders and early literacy skills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Impact of comorbid language impairment.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JDBP, 28(6), 438.

 

[4] Shriberg, L. D., & Kwiatkowski, J. (1994). Developmental phonological disorders IA clinical profile.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37(5), 1100-1126.

 

[5] Pennington, B. F., & Bishop, D. V. (2009). Relations among speech, language, and reading disorder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0, 283-306.

 

[6] Child Speech and Language. http://www.asha.org/public/speech/disorders/ChildSandL.htm

 

[7] 丘卫红. (2004). 构音障碍的评价及语言治疗. 中国临床康复, 28.

 

[8] LAW, C. W., 罗颂华, LEUNG, C. S. S., & 梁长城. (2011). 香港学前儿童语音障碍

 

[9] Speech Sound Disorders-Articulation and Phonology https://www.asha.org/PRPSpecificTopic.aspx?folderid=8589935321§ion=Assessment

 

 

[10] Almost D, Rosenbaum P. Effectiveness of speech intervention for phonological disord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v Med Child Neurol 40(5):319–25. 1998.

 

[11] Law J, Garrett Z, Nye C.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speech and language delay/disorder: A meta-analysis. J Speech Lang Hear Res 47(4):924–43. 2004.

 

[12] Beitchman JH, Wilson B, Johnson CJ, Atkinson L, Young A, Adlaf E, et al. Fourteen-year follow-up of speech/language-impaired and control children: Psychiatric outcome.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40(1):75–82. 2001.

 

[13] Miedel, W. T., & Reynolds, A. J. (1999). Parent involvement i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disadvantaged children: 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4), 379-402.

 

[14] Roberts, M. Y., & Kaiser, A. P. (2011).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ent-implemented language interventions: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0(3), 180-199.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