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里有“毒”!WHO:警惕婴幼儿屏幕时间!

屏幕时间之所以对孩子的语言沟通发展有害,在于它夺走了孩子与家长互动的机会。


“不能再看动画片/玩游戏了,小小年纪近视了怎么办?”——这是家长在“没收”孩子手机和平板电脑时最常见的台词。家长们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往往是出于保护孩子视力的目的,然而,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危害却远不止如此。


过度屏幕时间——宝宝语言发育的“毒奶”


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宝宝在半岁前就已经开始对电子屏幕表现出兴趣。他们的目光会随着电视屏幕里的人和物移动,看到兴奋时甚至会手舞足蹈。待到1-2岁时,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宝宝已经能将手机、平板电脑玩得很“溜”,能够驾轻就熟地打开视频软件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玩起小游戏来甚至比大人还游刃有余。长此以往,当孩子表现出语言沟通落后,家长们则陷入困惑:我家宝宝明明很聪明,玩起手机游戏来反应特别快,为什么说话这么晚?

 

对于孩子的语言沟通发展,屏幕时间之所以有害,在于它夺走了孩子与家长互动的机会。婴幼儿的语言学习和他们与家庭成员的日常互动密切相关。在和爸爸妈妈玩耍、阅读,甚至日常的吃饭、洗澡、穿衣、出门的活动中,宝宝的“语言沟通小雷达”在不停地从家长的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和语言中接收信号,也在生活情境中不断积累新的词汇和语法。当电子产品代替了这些互动,宝宝在生活中缺少了丰富的沟通机会,语言刺激和语言输入,其语言和沟通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6-24个月的婴幼儿日均屏幕时间每增加30分钟,出现语言迟缓的概率就会增加49%[1]。

 

由于屏幕时间对于儿童的语言、运动、睡眠均有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呼吁家长务必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在其最新发布的婴幼儿指南中,建议一岁以下的婴儿完全避免接触电子屏幕,1至5岁的儿童每天至多只看一个小时。这与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在2020年发布的指南也基本吻合:18个月之前,宝宝应避免接触屏幕;在5岁内,屏幕时间保持在每天一小时以内。

 

幼时养成屏幕瘾,学龄依然难戒除


屏幕时间对于婴幼儿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它又有怎样的影响?

 

近日,澳大利亚墨尔本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发现,学龄儿童长时间接触电视和电脑屏幕可能会导致阅读和数学能力下降。研究对象包括1238名8-9岁的儿童及其父母,研究人员用国家成绩测试来衡量他们的学习成绩,并在10-11岁时再次进行测试。同时根据家长的报告记录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研究发现,当阅读时间基本相同时,8-9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超过两个小时,预计10-11岁时的阅读能力会下降12个百分点,相当于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每天使用电脑超过一小时,计算能力也会降低12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避免屏幕依赖,需从娃娃抓起!

 

限制幼儿屏幕时间的小贴士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朋友们,保持孩子使用屏幕时间的平衡呢?我们在此为专业人士和家长们提供一些小贴士:

 

1尽可能培伴孩子,减少“屏幕替代”的时间

这对于每天忙于工作的爸爸妈妈来说可能并非易事,但我们仍然鼓励家长每天至少抽出15-30分钟与孩子进行游戏、阅读和音乐互动,并在吃饭、穿衣等日常活动中多多制造沟通机会,切勿为了避免宝宝来“烦”自己,直接用电子产品替代自己培伴宝宝。

 

2避免让屏幕强化宝宝的负面行为

许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情绪崩溃,哭闹尖叫时,塞给他们一个手机,他们就会立刻安静下来,于是家长们将手机视为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神器”。然而,使用电子设备作为安慰孩子的手段,只会强化孩子的消极的行为,孩子也会逐渐学会通过发脾气来获得更多的屏幕时间。因此,家长们要有意识地避免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只在孩子平静的时候才允许他们玩电子设备或看电视,而不是在他们尖叫或哭闹的时候。

 

3提供替代品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吃饭时看手机,或是在公共场合总需要电子设备安抚,家长不妨尝试提供一些其他选项,例如孩子喜欢的玩具,绘本,或者随身携带一个没有屏幕的音频设备播放孩子爱听的儿歌,必要时甚至可以提供零食,一样一样地尝试下来,把手机作为最后的手段。

 

4“活跃”和“被动”屏幕时间

“被动“屏幕时间意味着孩子默默独自观看节目时,不以任何方式对节目的内容和角色等做出反应。“活跃”屏幕时间则是孩子与他人进行视频通话,或在观看节目和玩游戏时和他人同时有现实世界的沟通交流。因此,在孩子观看动画片时,家长可以尽可能变“被动”为“活跃”,和孩子边看边聊,提问一些动画片中的情节,例如:“他们要去哪里?谁是坏人?他们用的是什么武器?”鼓励孩子对您“科普”。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