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一)沟通语言篇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在言语语言病理的专业领域,“语言”和“语音”是两个独立而又相关的概念。如果一个孩子牙牙学语少,迟迟不能开口说话,他/她可能面临语言困难,可能面临语音困难,也可能同时面临语言和语音困难。
语言和语音有什么不同?它们在人们日常的交流中各自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沟通场景:
你叫什么名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小明需要经历三个步骤
1. 首先,在大脑中对这个问题“解码”,把冲击鼓膜的一系列强弱不同的声波转化成声音信号,跟大脑中的词汇库匹配,运用语法规则听懂它(语言理解);
2. 然后,在脑中编码,使用正确的词汇语法组织回答(语言表达);
3. 最后,从大脑中提取每个字的语音,由大脑中的“计划区”计划各个发音器官的先后动作安排,再交给大脑的“运动区”给发音器官下达一系列复杂的指令,最终由发音器官发出“我叫小明”几个音(语音)。
以上三个步骤的任何一步出现问题,小明都无法做到有效的沟通。所以,儿童的语言和语音的发育对于他们的日常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儿童的语言是怎么“从无到有”发展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宝宝学习说话的几个阶段。
0-1岁是对宝宝来说非常重要的语言前期,在这个时期,宝宝虽然不一定发展出口语表达,却get了很多发展语言必备的语前技能,例如:
·牙牙语
·模仿能力
·社交沟通能力,例如:
-共同关注
-轮流能力
·游戏能力
·肢体语言
·语言理解能力
当宝宝长到1-2岁,他们已经可以发出单字/叠词等口语表达内容了。
9-18个月,宝宝进入牙牙学语到语言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候家长们会慢慢发现,孩子们说的话虽然很难听懂,但大体在发音、韵律、停顿等方面上已经很像母语了;
12-18个月,宝宝开始发展出有意义的词汇。大多数宝宝会在一岁左右说出第一个词,例如“妈妈”。在18个月左右,宝宝一般具有50个有意义的词汇,在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宝宝,由于接触的日常活动不一样,他们的前50个词汇也会有所不同。
到了24个月,虽然宝宝们的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但是大部分孩子的词汇都会多于50个了。
2-3岁的宝宝的词汇量已经颇具规模,他们开始尝试把两个词连起来,组合出更丰富更具体的意义,也就是词组,例如“妈妈抱”“拿车车”等,和短句,例如“妈妈抱宝宝”“妹妹喝奶”等。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步调。很多家长会纠结,孩子的语言能力似乎和同龄人有差距,到底什么时候应该耐心等待,什么时候应该带孩子就医呢?
这里有一些语言方面的警示信号来帮助家长判断:
1. 从婴儿时期开始,宝宝不进行社交互动;
2. 宝宝大于一岁,却不理解也不跟随你的指令;
3. 在1岁半到2岁时,宝宝发出的声音非常少,也很少使用手势;
4. 在1岁半到2岁时,宝宝的语言很难理解;
5. 宝宝大于两岁,很少将词组合在一起讲;
6. 宝宝2-3岁,词汇量很少;
7. 主要的照顾者在孩子2-3岁时,不能理解孩子表达的大部分内容(75%);
8. 宝宝在3岁时还没有使用含有2-3个词的词组短句来表达需求。
如果宝宝表现出以上任何警示信号,说明他/她的语言能力发展不太乐观,建议家长们尽早带宝宝到权威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就医,由儿科医生和言语语言治疗师为宝宝进行全面发育和语言评估,帮助宝宝及时得到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