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迟橙子成长记 | 怎么做孩子才会说:同看同玩同说听课实录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承蒙大家厚爱,我在某书平台上分享的内容受到很多家长的关注,也有很多妈妈私下咨询我。我把一些典型的需求问题大概归为这三类:


1. 我家宝宝现在是这样的,你帮我看看是什么原因?

2. 我怎么开始干预呢?多久可以开口说话?

3. 具体是如何干预呢?可不可以分享治疗师上课的视频学习一下?


疫情前有幸参与了一次由培声创始人刘雪曼教授、培声言语语言病理师孙斯扬老师以及上海权威儿科专家讲授的一套针对家长的6小时家庭语言培训课,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受益颇深。说来也巧,语培课的中心内容——打开语言沟通之门的三把钥匙,正好完美解答这三类问题。


那我就先从这“三把钥匙”说起。


第①把钥匙:科学诊断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走过不少弯路之后才能找到这把钥匙,我也不例外。比如下面这些误区,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很容易让家长轻信:


·男孩说话晚

·贵人语迟

·语言环境的影响(方言或者多国语言)

·家里人少,声音少

·放到托班就好了


其实许多孩子的发育迟缓基本上是由先天基因引起的,受单纯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虽存在一定影响,比如长时间看手机会剥夺了孩子与大人之间的社交沟通),除非后天教养环境存在极其特殊的情况,比如历史上有过隔绝人类社会生活的孩子不会讲话。


关于“孩子放在托班就好了”,是我在听了这节课之后特别想要分享给大家的。你或许会看到有些小朋友在去托班之前一直没有语言,但是到托班一两个月之后,突然就能正常沟通交流了。所以你就抱着很大希望,把孩子的语言交给了托班,期待一两个月之后的惊喜。


或许少数家长收获了惊喜,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并没有,但是大多数家长只愿意看到惊喜,所以口口相传托班的妙处,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两个同样不会表达的孩子,但是没看到表达背后的理解、认知、社交甚至是潜在的未被发现的生理问题。


简而言之,如果小朋友的理解、认知、社交是OK的,生理问题也没有,只是语言表达能力落后,此时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中有50%能自己慢慢赶上来,这样的孩子无论你送不送到托班,孩子的语言都可以很快进步。另外50%是不能自己赶上的,可能需要长期定期的干预,尽可能缩短和同龄人的差距。


如果小朋友的理解、认知、社交比较落后,孩子在托班接收到的信息,全是同龄小朋友之间对他而言过于复杂的语言,老师的指令他更是大部分都理解不了。听到了但没听懂、没学会,怎么指望他能把语言合适地表达出来呢?


所以底层逻辑是,先有理解和认知,以及与人沟通的欲望和基本的能力,才会激发出有效的语言表达。


所以,孩子不说话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要盲目猜测,不要随大流,更不要等待,抓紧时间去医院做专业的诊断。


第②把钥匙:科学评估


在没有全面清晰了解孩子的语言水平的时候,我在这两个“坑”的边缘晃悠:

·可能是舌系带过短导致不会说

·大概是平时软食吃多了,导致口肌能力弱,做做口肌训练就好了


关于舌系带,我最初也怀疑过,还特意问了医生,得到的回答是:没问题。舌系带的问题,需要请专业人士诊断,而不是家长自己臆测。要注意的是,哪怕舌系带过短,也不会造成语言发育迟缓。


关于吃软食,估计很多小朋友都这样,我家橙子也是,所以我一开始也在这个误区的边缘,还买了各种“训练”的工具。然而“训练”的结果是,橙子的语言表达并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很反抗,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快乐教学。家长们可以互相打听一下,其实很多孩子从小都吃的软,语言都是正常的,甚至是超过正常水平的。因为这不是造成语言迟缓的原因。语言是大脑的功能问题,问题不在嘴上面。


后来我决定不要自己摸索了,带橙子去Y医院检查,做了一系列生理检查都没有问题之后,才让我们去做一个语言能力评估。


语言评估,我共做了三次。


第一次Y医院的评估。先是让家长线上填写一个问卷,大量的关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问题,之后去现场评估,最后会给一个各方面的能力评分,但我还是希望得到一个更加全面具体的结果。


第二次某机构的评估。第一次需要做一个上百元、半小时的收费初评,之后治疗师会根据初评结果展示出的薄弱点,建议家长去做其他单项评估,但都需额外收费,上千元。


我觉得这样评估收费的方式不是很合理,最重要的是,没有介绍任何关于评估方案的底层理论依据和逻辑,只是问问题,我仍然是一头雾水。


最后一次的培声机构的评估。上篇我提到过,在我第一次去做考察,指导老师为我介绍的时候,我就被语言评估方案吸引到了。语言理解、认知玩耍、社交沟通、语言表达,这是语言发育的四个基石,任何一个点落后/断开,都会影响语言的正常表达。


全面评估结果显示,橙子的这四大能区都是红灯,非常落后的状态,实际相当于一岁半的水平。这时我才意识到为什么橙子去托班那么久还不会说话,也对他不会说话的深层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以,怎么开始干预呢?去做科学专业的评估吧,重新了解孩子的起跑线。


第③把钥匙:科学干预


在做了科学的诊断和评估之后,如何才算是科学干预呢?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下面这个非常棒、效果非常惊人的干预方法——培声的同看、同玩、同说。


同看

很多家长可能也跟我有一样的困惑:我明明在很认真地“陪孩子玩”,跟他说话,但孩子为什么总是爱理不理、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互动?上了语培课之后,我反思许久:


·我是不是总是“高高在上”,互相看不到对方?

·我是真的在陪孩子玩吗?还是在拉着孩子跟我玩?

·我有没有看到他正在玩什么?


之后,我作了一些调整:

·在游戏时,尽可能跟孩子面对面,以便清晰地“看”到他;

·不再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他的注意力,不再强迫他进入到我的设定游戏中;

·认真看他的表情、手势、声音甚至身体姿势等,紧跟着孩子的视线,看到他关注的一切。


突然发现,当我真的看到了他,他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了,很自然地就对我发出的声音有了表情/肢体的回应。


同玩

我在参加家长语言培训之前有点焦虑,孩子在玩的时候,我想参与进去,好难!不是因为我看不到他在做什么,而是看到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融入!橙子现在的情况是,非常愿意表达,但是经常是自己跟小动物“交流”,可我想跟他的互动更多一些。


·以前我是这样做的:


拿起一个小动物,做出喝水/吃奶的动作,并发出相应的声音,试图让他觉得这样很好玩,然后跟我一起玩。


但发现不论我做什么样的引导,他都不感兴趣,他并不愿意邀请我参与到他的游戏中。


在语培课上, 有幸得到刘教授的专业指导,我改变了方法。


·现在我是这样做的:


拿起一个小动物,观察橙子,模仿他跟小动物“交流”的表情、动作、声音…….橙子就觉得很有意思了。他对着小动物“叽里咕噜”之后,会看看我,看到我模仿他,他特别开心。只要他关注到我了,我就有机会插入语言,比如“笑”“开心”“亲亲”……


我这种同玩的方式叫“模仿”,也是根据橙子目前的语言情况、游戏形式的一种针对性同玩方式。不同情况也会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与孩子同玩,比如自我邀请、加入新玩法等。道听途说的建议或者笼统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我们需要针对性突破。


同说

在评估之后,我们发现橙子的实际语言水平相当于一岁半,一岁半的孩子是怎样的呢?就可能只是会表达比如“吃”“要”“打开”这种简单的单个动词、“苹果”“面包”这种简单的单个名词。极少能表达出动词+名词组合在一起的词组。


在孩子语言已经落后的情况下,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语言水平,即使是每天都在跟他玩,但是说一堆复杂的游戏描述,比如“帮妈妈把球踢过来”,是不是有些难为孩子了呢?


因此,根据橙子的实际语言水平(即上面提到的要针对语言理解、表达、社交、认知进行的个体化评估),治疗师一开始仅仅是把这些简单的、目前阶段可以理解的单个词语作为最初学习的目标词,在所有游戏中通过音量、音调、表情、手势等给这些词“加重”,然后不停重复,在游戏中让他熟悉、理解并且合适运用。在他可以理解大多数单个词语的时候,再去拓展词组,循序渐进学会表达。


当然也有很多小朋友的语言水平没有橙子落后这么多,那么“同说”的策略也会不同。


所以,具体是如何干预呢?科学诊断、科学评估、科学干预,这三把钥匙缺一不可,丢掉哪个都很难实现语言大爆发。


如果有,可能只是“瞎猫碰到si耗子”蒙对了孩子的痛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蒙对,不是吗?千万别只是把孩子的语言交给机构就可以了,不只是孩子要学习,我们家长更要积极、认真地学习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与孩子科学地、有方法地互动。


请大家注意我在这篇文章里分享的方法可能对其他孩子并不完全适用,还是需要治疗师进行个体化的评估,以及后续长期、定期的干预和指导。


其实最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不论什么方法都是以情感为连结,当我们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之后会发现,没有干预,只有爱!


最后分享一句话给各位妈妈:静待花开,不是转过身后什么也不做,而是努力过后,不强求。


题外话: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么巧合,培声的家长语培课程刚好能匹配家长的需求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家长需求的角度出发,懂家长之虑,解家长之惑。所以不论选择机构或是其他,我们应该要判断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不是它在做什么。

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