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家语言干预进行时——仿说是如何出现的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这个星期,遛完弯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邻居阿婆:
汤圆:阿婆好。
阿婆:你好,你看看这是什么?
汤圆:(看了一眼)很好看。
阿婆:这叫仙人球。
汤圆:仙人球。
就这样一段汤圆讲的没超过10个字的简短对话,引发了阿婆的震惊,和我说:汤圆现在讲话已经那么好啦!!
这才哪到哪啊!全是短语和单词,还没体现出汤圆讲句子的实力呢!(请允许老母亲嘚瑟一下)
但阿婆是真诚的。我们家外婆买菜回来,阿婆又特地和外婆说:汤圆现在讲话非常好!
理性分析一下,一来汤圆现在口齿比较清晰(干预前只会B、M、YI这些极其稀少的辅音和元音,如今几乎所有的元音和辅音都掌握了),二来客观上也反映了绝大多数人对小朋友语言发育的理解——只要能够你来我往地对话,哪怕是单词,大家也觉得OK了。
且不论这一观点片面与否,但如果连只字片语都没有,或者说连仿说都没有,那个时候,恰恰是语迟家庭遭受非议最多、压力最大的时刻。
所以,这也是写小红书以来,很多妈妈私信我,问得最多的问题,那就是——
你们的仿说是如何出现的?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社交开始说——
汤圆是什么时候学会说“拜拜”的?
在干预前,汤圆连拜拜都不会说?
那么,汤圆是什么时候会做“拜拜”这个手势的?
那太久远了,那时候的他根本看不出语迟的问题。
曾经汤圆很喜欢做“拜拜”的手势,只要看到邻居阿婆他都会主动招手。
但是慢慢地,当大家都期待喊拜拜他却不会的时候,他开始急着做拜拜,然后逃离这个让他倍感压力的场面,如果遇到邻居存心逗他,他会干脆躺平。(是真的躺地上哦!)
后来上了培声的语音训练课,我才知道,汤圆是常见的语言和语音同时迟缓的孩子,以他当时的发音能力(B音单词只有爸爸),他无法仿说“拜拜”。而周边人每次的催促,给了他很大压力。
从干预第一节课开始,老师的重点就是四个动词:
拜拜、打开、拿和要。每个动作都配合相应手势,但和家里不同的是,每次做手势时,老师一定会给他配音。
我一开始不太明白,语迟娃不都是爱用肢体语言沟通?继续学手势岂不是更加让他不愿意开口?
老师的回答是,这四个动词是对目前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来说使用频率最高的,同时手势帮助他增加沟通频率,同时也辅助他开口讲话。
慢慢地,我发现上课和家里不一样。家里一般只有外出遇到熟人时才需要做拜拜,上课时老师规定一次只能玩一个玩具,如果没兴趣了,就要和老师一起把玩具一个一个地放进盒子里,然后说拜拜,再去拿下一个。
一开始是他做手势,老师给他配音“拜拜”,同时,老师示范“XX玩具,拜拜”,比如“兔子,拜拜”、“沙子,拜拜。”
两个礼拜后的一天,他玩好玩具后突然开始一边招手,一边说“艾艾”(没有辅音)。
又过了两个礼拜,等他基本上把前一个月学习的手势加动词都有了自己发音后,老师开始提示他注意看大人的唇部动作。
两周后,他突然在一天课堂上,说出了标准的“拜拜”。那一天,汤圆超级开心,我们是周日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我记得他站在培声的大门口,每一位老师下班,都会热情地和他说“拜拜”,而他也热情地回应“拜拜”。
然后下一个星期,他轻松的拓展出了“宝宝”、“抱”、“杯杯”、“包包”等B音单词,就这样我们成功解锁了所有的B音单词。
所以,仿说是如何出现的?
就汤圆学会拜拜的过程来看——
①利用语迟小朋友热爱的肢体语言来做突破,这样可以增加沟通频率。
②面对面多示范,放慢语速。当汤圆和老师一起收拾玩具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都在玩具上,其实已经做到了同看同玩同说,虽然老师表面上只是在输入“拜拜”,但其实老师讲的每个玩具,他也都记在了心里。
事实上,在标准的“拜拜”出现前,汤圆在干预第二个月初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仿说意愿。记得那天我随意地指着墙上的梅花鹿,说这是鹿,他突然回应“WU”,然后自己满意又得意地笑了。从这一刻开始,无论我指什么,他都愿意跟着说。因此,标准的“拜拜”的出现,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③根据现有语言水平进行示范。在最初干预的时候,老师向汤圆示范的单词从没有超过2个单词,甚至只用拟声词。
在家我是怎么做的呢?
如果在家收拾积木玩具——
“把红色的放进来,再把蓝色的放进来,话说你会说积木吗?或者你说蓝色,试试看?哎呀你怎么走了??”
So?我到底想让他学会什么?
而在培声,和老师一起收拾积木玩具,整个过程只有两个单词:
“积木,拜拜。”
④不用担心每个单词都要教,语言干预对家长和小朋友来说都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学会了一个单词后,他会意识到其它单词也可以这样学会。
仿说的出现,不仅给予孩子很大的信心,也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真正看到他在语言表达和社交沟通上的学习能力,看到他成为小话痨的未来。
相信每一个语迟家庭,都能迎来小话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