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表达新词汇,6大要素帮你精准选定目标词!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作者 王小舟
■培声听力语言中心及其博鳌国际医学中心助理言语语言治疗师
■美国麻省综合医院-健康职业学院言语语言病理学硕士
在言语语言病理师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似乎什么都听得懂,但是怎么让他/她说出口呢?”
“我家孩子属于语言迟缓,我们怎么才能教他/她说出第一个词?”
“孩子能说的词就那么几个,怎么扩展呢?”
如果家长想要教孩子开口说一些新词,应该先教哪些词呢?有什么顺序吗?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事物和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多地给孩子示范他/她感兴趣的词汇。但是,如果能够对孩子学习说出词语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就能够更好地保证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使语言习得更为高效,这一点对语言能力较为有限(例如语迟)的小朋友尤其重要。
那么,家长可以如何选择要教的重点词汇呢?在这里,我们给大家罗列了教孩子学说词语时需要考虑的六个原则——
孩子能说:
您准备教的这个词,孩子能够理解吗?
孩子只有先理解了一个词的含义,才能逐渐在不同的场景中开始使用这个词。如果只是机械地让孩子重复一个他/她完全不理解的词,虽然部分儿童可以通过模仿说出大致的音节,这样的仿说却没有应用到真正的沟通中,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家长选择词汇时,要先观察孩子大致能听懂哪些简单的日常词汇。
谈到这里,可能家长会问:怎样判断孩子有没有听懂呢?还有些家长的反应是:“我的孩子虽然不开口,但是什么都能听懂。”
当需要粗略判断孩子是否能理解一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回答以下的问题:如果(在保证孩子听清这个词的前提下)不重复这个词,或者不配合目光和手势等下意识的提示,孩子还能否做出相应的反应?
比如,如果您边说“拿鞋”边指着或者看向“鞋”,那么其实我们已经在用手势或眼神提示孩子“鞋”是什么。但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去拿鞋,不增加任何其它提示,孩子能做对,那就反映出孩子初步掌握了“鞋”的意思。
孩子能说:
这个字词的首音,孩子能发出来吗?
找到了很多孩子已经理解的词汇后,可以再将范围缩小,选出一些词汇首音是孩子已经掌握,或者至少是容易模仿的。
对于尚未开口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所有音都不能发呢?不一定。如果孩子暂时没有口腔器质性病变、语音障碍、运动言语障碍等额外诊断而只是单纯性语言迟缓,他们往往对成人的示范表现出一定的可刺激性。也就是说,即便还没有开口说话,在有动机的情况下,孩子还是能够模仿适合他/她年龄水平的单音或者音节。
所以,我们只要选择一般幼儿较早习得的音就可以了,例如,可以首先选择双唇音,如b、m、p等开头的词,“爸爸、宝宝、抱、妈妈、泡泡”等。
由于每个孩子的语音发育历程都略有不同,您的孩子先学会的音和同龄的其他孩子未必一样。因此,当孩子咿呀学语或者哼唱儿歌的时候,家长可以注意观察孩子可以发的音,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目标词。
孩子能说:
手势可以帮助补充或丰富这个词吗?
手势的使用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见往期文章《手势沟通:为宝宝夯实语言地基》,《“无声胜有声”——这项技能,让宝宝的高效沟通信“手”拈来》)。手势不仅可以代替口头表达,也可以和口语配合,帮助孩子建立组句的概念。
比如,当孩子指着小车意思是让小车开动的时候,家长可以边指着小车边说“走!小车走”。通过这样的示范,孩子不仅开始慢慢习得动词“走”的概念,也会体会到“走”这个动词可以和一些名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短句。
孩子想说:
对于说出这个词,孩子有足够的动机吗?
动机是沟通的关键要素。在有动机的沟通中,孩子的语音使用才具有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当有动机的沟通获得了沟通伙伴的积极回应,孩子就会对“沟通”这一行为以及语言沟通的妙处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更加愿意尝试沟通。
因此,您挑选的字词应该是孩子有动机去使用的。动机可能出现在多种场景中,比如孩子最近一直喜欢某种食物或者玩具,那么命名这些词汇就会变成了一种动机。例如孩子这段时间爱吃苹果,那么让他/她通过说“苹果”来向爸爸妈妈索要苹果,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动机。当然,动机的产生不仅限于孩子对物品的索要。孩子也可能在特定的时候,对某一个动作(如,“飞”、“抱”)产生兴趣,或者对某物或某个动作表示拒绝(如,“不”),等等。
请家长朋友们注意,千万不要借助孩子对这些事物的喜爱去“逼迫”孩子说话,例如:“你不说‘苹果’就不给你吃“!这样的逼迫可能让孩子对沟通产生负面情绪。您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了解孩子对哪些物品、动作或者情景有沟通的愿望我,从而趁机进行相应的、大量的语言输入和示范,并且对孩子的模仿进行积极的回应和鼓励,从而一步一步激发他/她的表达。
孩子可以多说:
这个词会在一天当中频繁出现吗?
词汇输入的数量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和典型发展的儿童相比,语迟儿童尤其需要比同龄人更高频的定点集中示范,才能够逐步习得新的词汇和句子。因此,当家长在筛选目标词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这些词是不是能够贯穿孩子的日常生活。
您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每天的常规生活,搜集一些孩子在多个场景中都可能用到的词语,这样就可以增加我们所教词语的出现频率,也就是数量。比如“拜拜”,在和别人告别,或者收拾物品和玩具告别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要”和“不要”,在孩子索要或者拒绝一个物品/动作都会遇到,且可以重复使用。这样,“拜拜”和“要/不要”就是很合适的目标词汇。
保证孩子能说全:
词汇中有没有可以广泛使用的动词?
在通过以上的原则锁定目标词之后,您也需要注意,在为孩子选取了一些列目标词后,请回顾一下这些词的种类,不要只局限于名词,一定要有一些可以广泛使用的动词。
即使孩子知道多种动物、植物、汽车的名称或者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还是可能无法有效地进行日常沟通。这是因为,沟通中不仅有对物品的索要和命名,还需要大量的动词帮助我们完成给指令、做描述等多种功能,进入词组和造句阶段以后,孩子也需要动词来连接名词和其它词语类别(比如形容词)来形成更加复杂的表达,选择动词也是有讲究的!
您可以尽量选择能在多种场景使用的,组词灵活度高的动词。比如“开”,既可以是打开一个东西,也可以是让玩具移动的指令(如,“开(汽车)“,”开(飞机)”)。又比如“拿”,可以是拿某个东西,也可以是让某人拿着某物。在轮流游戏里,也可以说“你拿”或“我拿”。这样,家长就可以在各种场景中示范动词的使用,让孩子尽早get连词成句的技能。
此外,爸爸妈妈们可以尽量保证词汇中覆盖各个词类的词,除名词、动词外,还包括形容词、副词、语气词等。孩子最早习得的词,一般是孩子在生活中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词,例如:
人称“妈妈、爸爸、宝宝”;
名词“奶、水、饭、尿布”;
动词“抱、要、拿”;
形容词“大、小”;
副词“不”等。
看了这六大原则,因为选择教孩子的词语而头疼的家长们,是不是茅塞顿开呢?现在就从观察孩子的日常语言水平开始,付诸实践吧!
孩子迟迟不开口,怎么办?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语迟宝宝来说,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每天都有许多机会,在科学有趣的互动中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
如果希望了解更多相关专业信息,立即扫码预约专家咨询,告诉我们您的困惑和需求,培声老师将会及时与您联系!
艾老师:153165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