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集采新政开启,听障患者迎来福音!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2号)》,明确了人工耳蜗集采的采购需求量、中选规则和最高有效申报价。
这标志着人工耳蜗这一相对冷门的医疗领域进入了集中采购的新时代,为听障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带来了重大利好。
政策亮点:降价惠民

根据公告,此次人工耳蜗集采最高限价为6万元/个,同时包括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的集中采购。国内已有14个省份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进一步提升了患者治疗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人工耳蜗的高昂成本一直是听障患者治疗的门槛。进口品牌价格在10-30万元之间,而国产品牌虽然价格有所降低,但仍在5-15万元之间。集采政策的实施通过“以量换价”,有望将人工耳蜗价格进一步压缩,使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
听力损伤与言语语言发育:
不容忽视的关系
听力对儿童的言语语言发育至关重要。宝宝通过听到声音、模仿声音,最终能够表达语言。如果听力受损,可能引发以下问题:
问题
PROBLEM
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能力发育落后;
说话不清晰(构音障碍),音调或音量异常等;
听觉记忆能力受限:对日常听到内容的记忆持续时间较短,可记住的信息明显少于同龄健康儿童。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0%的人群受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而我国适合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总量约740万人,但我国目前植入人工耳蜗数量11万例,需求比仅14.9%。
儿童语言和语音发育的黄金期集中在0-6岁,尤其是0-3岁是语言和语音发育的奠基阶段。听力损失越严重,语言和语音迟缓也越突出。因此,早期筛查和干预尤为重要。人工耳蜗植入联合术后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听觉和语言能力,帮助儿童融入正常的语言环境。
行业展望:
言语语言治疗行业的崛起与挑战

此次集采政策的实施,不仅为人工耳蜗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也为言语言治疗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术后康复是人工耳蜗使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植入效果的优劣。
随着人工耳蜗价格的下降和政策支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听障患者将有机会接受植入手术。这对言语言治疗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求
NEEDS
专业人才短缺:目前,国内能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医生和术后康复师数量有限。其中,能为听障儿童提供循证语言和语音治疗的言语语言言治疗师十分匮乏。
康复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高质量的康复机构集中在一线城市,而偏远地区的患者很难获得专业的术后康复服务。
个性化需求增加:不同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和语言发育状况存在差异,需要定制化的康复方案。


为应对这些挑战,言语言治疗行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突破
BREAKTHROUGH
人才培养:加强对言语语言治疗师的培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技术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康复工具。
服务普及:通过远程医疗、线上课程等形式,将优质的康复资源下沉到基层地区。

行业的崛起不仅在于应对挑战,更在于抓住机会。随着社会对听力健康的关注度提升,言语言治疗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助力听障患者重返有声世界的重要力量。
温暖行动:让更多人听见世界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技术的进步,将为更多听障患者打开“听见世界”的大门。然而,人工耳蜗只是第一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同样重要,专业的康复课程可以帮助患者实现从听到声音到理解语言的飞跃。
作为一家专注于促进儿童言语语言发展的机构,培声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听力健康。如发现孩子表现出“开口晚、词汇量少、音库少、发音不清”等症状,应优先接受听力筛查,排除听力损伤。
通过政策、技术与康复服务的多方协同,我们期待更多的听障儿童能够跨越听力与语言障碍的鸿沟,享受健康、自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