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不住、不开口”怎么办?试试语言(ST)与作业(OT)干预双重支持!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但如果孩子总是坐不住,不开口,语言表达迟缓或者行为难以控制,该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对“黄金搭档”——作业治疗(OT)和言语语言治疗(ST),看看他们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逐步进步。

简单来说:
OT(作业治疗师):帮助孩子在感官调节和行为管理上找到平衡,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ST(言语治疗师):专注于提升孩子的沟通(例如,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两个领域的专家携手合作,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孩子调节运动和感官能力,让他们更容易参与到各类互动活动中,再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例如,理解指令、提出需求、表达见闻等)。

小明的情况
小明,4岁9个月,总是“停不下来”:
课堂上喜欢跑来跑去,难以安静坐下。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玩玩具时常常“半途而废”。
家长担心:“他这么爱动,怎么学会听老师说话呢?”
OT+ST的双管齐下方案
OT的感官调节训练:
OT治疗师发现,小明需要通过运动释放多余的精力后,才能安静下来。他们为小明设计了运动类的活动:
蹦床游戏:每天跳10分钟,释放精力,还能增强身体协调性。
压力球练习:用力捏球帮助稳定情绪,让小明在需要专注时更“沉得住气”。
ST的语言表达训练:
在OT课程后,小明的专注度和觉醒度提升了,ST治疗师设计了他喜欢的互动游戏,引导他通过简单语言表达需求:
课堂上的小游戏:当老师发指令“坐下拿书”,小明学会用“我要”表达自己需要帮助。
家庭练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用清晰、简单的语句引导小明完成小任务,比如“放玩具”“拿杯子”。
3个月训练后……
小明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仅能坐下来完成任务,还开始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表现大大改善!

1. 调节感官,让孩子“静得下来”
孩子“坐不住、注意力涣散”的原因,可能是感官调节出了问题:
感官输入过多:周围的声音、光线让孩子感到烦躁,不知如何应对。
感官输入不足:有些孩子需要通过跑跳、抓捏来寻找身体的刺激感,才能感觉“被唤醒”。
OT通过感官训练(如触觉、前庭觉游戏),帮助孩子找到情绪和身体的平衡,为ST的语言训练铺平道路。
2. 解决问题根源,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当孩子的感官调节到位后,活动参与度、专注力等都会提升,ST可以抓住“黄金时刻”,更有效地为孩子提供语言的输入和示范。
两者结合,既能帮助孩子“安定下来”,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会表达模仿、表达和理解,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继而减少行为问题。
3. 不只是治疗,更是全方位成长
OT和ST的合作不仅仅关注语言和行为,更帮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取得全面进步:
情绪管理:学会稳定情绪,不再因为无法表达而哭闹。
社交能力:更愿意与人互动,参与集体活动。
学习能力:在课堂中更专注,完成任务更高效。

在专业OT和ST治疗师的指导下,家长也能在家轻松运用二者结合的方法,帮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1. 准备“感官工具箱”
蹦床:让孩子跳一跳,释放多余精力。
压力球:帮助孩子在紧张时安抚情绪。
抓豆子:用不同颜色和大小的豆子,练习孩子的专注力和触觉敏感度。
2. 运用家庭互动和碎片时间,做“语言小游戏”
用玩具做道具:比如玩积木时,引导孩子理解和表达:拿、放、搭、上面、下面、形状、颜色等。
创造小互动场景:比如吃饭时,鼓励孩子说“还要、谢谢”。
3. 多观察,记录每一点进步
家长可以记录孩子在感官游戏和语言训练中的表现,将这些反馈给治疗师,帮助优化方案。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他们起点在哪里,只要方法得当,家长的爱与陪伴就是最强大的助力。OT与ST的合作,让孩子不仅能“静下来”“开口说”,更能找到与世界互动的快乐!
如果您也希望帮助孩子突破成长瓶颈,不妨试试专业的OT和ST干预,让科学的方法与您的爱心,共同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OT+ST跨专业团队,双管齐下帮助孩子和家庭,全面、有效地提升孩子的:
感觉处理能力
运动能力
注意力
情绪感知与管理能力
自理能力
语言能力
社交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