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天劫”,共育未来—— 从《哪吒》看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

作者:培声听力语言中心

图片

《哪吒2》连续创造多项票房纪录,无疑是近年来国内动画电影的高光时刻。影片讲述了哪吒从一个被世人误解的“魔童”到最终自我觉醒、守护众生的成长故事。而其中,哪吒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儿童成长、家庭教育以及如何理解和支持特殊儿童的重要启示。作为一家致力于儿童语言发育的专业机构,我们希望结合两部《哪吒》的电影元素,探索如何通过理解、包容与专业支持,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突破障碍,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图片

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图片


哪吒的一生,始于“魔丸”。


电影中的陈塘关百姓将哪吒视作灾难的源头,认为他是“魔童”,远离他,惧怕他。他的暴烈与叛逆,是内心无法承载的孤独与恐惧。每一次行为的爆发,都是对世界的反抗,是对无尽误解的回应——而这份“魔童”的标签,最终将他与这个世界割裂。


这份孤独与挣扎并不独属于哪吒,它在现实中延伸,聚焦到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们身上。在外界的眼中,他们或是沉默的孩子,或是行为多变的“麻烦制造者”——然而,这些孩子的内心也有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只是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语言的缺失,常常成为他们无法与世界建立沟通的障碍,而误解和排斥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标签。


影片中,李靖在一次次的冲突后,最终理解到,哪吒的行为并非来自恶意,而是源于对爱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困惑。这一转变,让他和哪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抗,而是共情。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家长也需要进行这种转变。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正是家长支持孩子成长的起点。

图片


图片

通过游戏化互动,打破“语言壁垒”

图片


哪吒与妈妈的互动,尤其是在踢毽子这段情节中,展现了游戏化互动的巨大力量。


吒儿妈妈的耐心与陪伴——即便每一次和毽子一起被踢飞,她依然选择陪伴哪吒,选择站在他的身边,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是影片里的温情时刻,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语言学习最生动的启示。


语言的学习,并非单纯的填鸭式训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藏匿在每一场游戏、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眼神交流里。对于语言迟缓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不需要紧张的课堂或高强度的训练,而是需要在家庭生活的细碎瞬间,学会表达,学会与世界对话。踢毽子、拼图、绘画、游戏,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才是他们最真实的语言练习。而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孩子通过反复的表达与互动,逐渐发现自己的声音。


在这样的家庭互动中,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仅仅是监督者。通过游戏,孩子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更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情感链接。


图片


图片

打破偏见,呼吁社会包容

图片


图片


影片中,哪吒的成长,不只是一段个人的英雄之旅,也是一场社会认知的变革。


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偏见,是社会普遍对“不同”个体的误解与排斥。他们因为不了解哪吒的内心世界而选择隔离与拒绝,直到哪吒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哪吒的个人成长,也是对社会认知的挑战。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们社会中的偏见同样深重。我们总是将他们的“沉默”误解为“问题”,将他们的障碍视为“缺陷”。然而,正如哪吒用自己的行动所证明的那样,这些孩子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力量。我们不该让偏见成了他们成长的枷锁,而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包容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充满爱与理解的世界里成长茁壮。


首先,家庭、学校、专业机构应当成为他们成长的温床,而非冰冷的考验场。我们应当创造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更科学的干预训练,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每个孩子的任何进步都值得被庆祝,而不是视为理所当然。


其次,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包容支持。这不仅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更包括对这些孩子人性尊严的尊重。我们需要的,不是把这些孩子当作需要“修正”的对象,而是看到他们与常人一样的需求与权利。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相信,这些孩子的世界同样丰富多彩,他们的声音不应被忽视,而是应该被全社会聆听。

图片


图片

每个孩子都能打破“魔童”的枷锁,

成为自己的英雄

图片


图片


哪吒从“魔童”到英雄的成长,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经历的转变。


电影的热度之外,我们作为家长、教育者、社会成员,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都应成为他们的支持者、理解者,帮助他们去破除偏见,拥抱更多可能性,成为自己生活的英雄,如哪吒一般,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可以“飞翔”的舞台。

2025-03-12